杜甫在古代有诗圣之称,他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他写的冬至七言律诗《小至》同样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抒情精巧,寄情于景,爱而不俗的风格。下面是小至的翻译与赏析:

诗文的标题就以小至命名,那么小至到底是哪一天呢?在古代是指前后的一天,有的人说冬至前天,有人说冬至后的一天。不管哪天,都感觉是最临近冬至的了。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天时:是指时间和万物的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四季变换的规律;

人事:是指人世间的事。

日相催:形容一日催一日快点结束,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

所以这一句简单的来说大概意思是说这人世间的时间或事儿都过得非常快,所以才有了下一句“冬至阳生春又来。”而这里的“阳生”,很多人释义也是指冬至的意思。

而我觉得“阳生”应该是指白天时间长,夜里短;当冬至过后,渐渐也就是日长夜短,那么冬天就过去了,也就迎来了春天,所以诗人感叹春又来。

这起句两句都是在感叹时光流逝太快,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潜意识对春天一种期待与盼望。所以诗人就有了以下几句。

杜甫冬至诗小至赏析翻译 杜甫冬至诗句的意思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刺绣:这个大家都知道,古代妇女都擅长的活儿,如今现在估计都不擅长了。

五纹:是指有五种颜色的丝线。《唐杂录》有相关记载载,说冬至后,白昼就慢慢转长,所以宫中的女工们,比起冬天时候绣的一些线,要多出许多。古代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工具去记录时间长短,但是通过这就很明了。

葭:是指刚生长起来的芦苇苗子;葭也指葭灰,葭莩之灰。做过笛子的都知道,笛子能吹响,需要一种竹子的内壁的薄膜,而葭莩是却是指芦苇杆中内壁的薄膜。

葭灰在古代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指远方的亲戚,因为太远了,所以有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所以也喻是亲戚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所以古人们都会芦苇的内壁薄膜烧成灰,把这个灰置于律管中,放进不通风的密室内,以此来通晓天气的气候。

这个东西也很神奇,比喻某一气候一到来,这个律管中的葭灰就会飞出来,所以农民百姓都明白,是节候到了,该干嘛就要干嘛去了。

所以知道以上的意思,就不难理解杜甫这首诗的第二行了。大概意思是承上启下来说的,冬去春来,那些刺绣的妇女们啊,就开始忙活了,天气变暖,也不冷,而且白天时长。

刺绣的妇女们惊喜,可以抢着把冬天没能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而吹动的律管,也都到了葭灰飞出来的时候。而这句对仗非常工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量词对量词,一刺一吹,一添一动,五对六,工整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