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在农历腊月举行,“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因岁末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岁末十二月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

腊祭是什么意思

1、腊祭和腊月的演变

腊月在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在先秦时期,岁末的这个月是大祭的月份。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腌制腊味或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年肴,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腊月是岁末小寒至大寒这个月的别称,自阴阳合历推广后人们常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

2、腊祭习俗介绍

秦代

早在《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因此这个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腊月在岁末,处在新旧交替时段,在古时是岁终大祭的月份。“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岁末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

汉代

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如《说文解字》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有说法指,“腊”是“猎”的通假字,“腊祭”亦为“猎祭”,“腊祭”是指猎取禽兽祭祀先祖的意思。如汉代应劭的作品《风俗通义》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说法认为,“腊”是指新旧交接,如《风俗通·礼典》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

南朝

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岁末腊月祭祀的习俗,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岁末腊月的“腊祭”与后世流行的佛教“腊八节”在节日名称上同有“腊”字,但节日内涵不同。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南朝时,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时流行的是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

3、腊祭的起源

关于“腊”,在《周礼》、《周易》中有相关的记载。岁末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因岁末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岁末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左传》中收录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称为“腊祭”。也有说法指,“腊”是“猎”的通假字,“腊祭”亦为“猎祭”。如汉代应劭的作品《风俗通义》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说法认为,“腊”是指新旧交接,如《风俗通·礼典》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在古时,月份的别称很多,每个别称均有其不同的含意。岁未十二月除了“腊月”这别称外,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

4、腊祭的发展与传承

“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天气干燥少雨适宜腊制干肉,因此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由于岁末十二月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如《左传》中收录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祭祀在古时相当重要。早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岁末腊月祭祀的习俗。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岁末的“腊祭”与后世流行的佛教“腊八节”在节日名称上同有“腊”字,但节日内涵不同。道教把一年分为五个腊日,认为凡此五腊日,宜为修斋、祭祀先祖。《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祭孔、乡饮酒礼、射礼、《论语》诵读。为配合电影《孔子》在西安举办首映式,西安一些汉服爱好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安汉服腊祭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的民俗礼仪。一群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身着右衽交领、宽袍大袖的汉服,以隆重的仪式祭祀先师孔子。

在上海地区,不只乡村,城镇亦是,千门万户临近年三十时,老少毕集岁终祭祖,焚香燃烛,摆供美酒佳肴与过年节物,俗语“请老祖宗”。据传列祖列宗都到了,一年中只有年底这一次,应该说是岁末腊月里腊祭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