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寒节气开始的一天,大寒过后年味渐浓,再过十几天就将迎来春节。那么大寒有哪些民俗谚语呢?大寒时节要怎么养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寒过后年将近 大寒民俗与谚语盘点

大寒到顶端 日后天渐暖

据清朝农书《钦定授时通考》引《三礼义宗》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之时,寒潮频繁,与之带来的是雨雪交加,大风相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时处三四九,天寒地冻冰上走”……从这些俗语中,也能体会到人们对于气温冷到极致的感受。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在此时节,虽天寒地冻也不阻碍生命繁衍,母鸡提前感知到春意的萌动,开始孵小鸡;鹰隼之类的飞鸟盘旋于空中,厉猛、迅捷地进行猎食,以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块虽厚实,然物极必反,冻到极点便也意味着走向消融。

人们常说冬去春来,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节点,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与大寒有关的感慨之作。无论是宋代邵雍《大寒吟》中的“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还是唐代孟郊《苦寒吟》中的“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都从冰雪角度描绘了严寒的天气。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二》一诗中提到的:“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则体现了诗人踏雪寻梅的冬日雅兴。

岁末迎新年 “踩岁”吃年糕

“小寒大寒,又过一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大寒时逢岁末,民间有着“大寒迎年”的说法。人们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家庭活动,让严寒的日子温暖起来,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着“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在广东佛山,人们会在大寒时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达到御寒滋补的作用。北京地区还有着吃消寒糕的习俗,作为年糕的一种,既可以温散风寒,在大寒这天吃还有着“年高”之意,寓意着年年平安、步步高升。

在福建沿海地区,尾牙祭也是一个重要的辞旧迎新习俗。在尾牙这天,尤其是从商之人要摆设筵席,款待宾客,感谢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一年以来的支持和照顾。此外,到了大寒时节,人们还会争相购买芝麻秸。除夕之夜,孩童们把铺在路边的芝麻秸踩碎,谐音“踩岁”,有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寓意。

在最后一个节气里,让我们一起穿越严寒,拥抱温暖,期盼着临近的新春,期待着来年的惊喜。

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说的就是大寒时节的寒冷萧瑟的天气。据《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因大寒时节一般处于三九、四九的时段,所以认为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因为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大寒节气的气温是没有小寒时低的。

在古代,人们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其意为,大寒时节,春气萌发,可以孵小鸡了;五日后,鹰、隼之类远飞的鸟,更加厉猛、迅捷,盘旋于空中到处找寻食物;再五日后,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上下冻透,寒冷至极。

大寒虽然是意为天气寒冷到极点的节气,但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此时位于西南一隅的成都,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天府之国,处处充满了过年的热闹氛围,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天气再冷,都挡不住成都人过年的热情。因为新年将至,所以‘大寒不寒’。”

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到来时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着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据悉,在大寒节气到春节的这段时间中,民间会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譬如“做牙”“祭灶”“扫尘”“贴年红”等等,而等到这些习俗一一做完,农历新年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大寒养生:防寒保暖晒太阳

大寒时常有寒潮、大风相伴,大寒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继续防寒保暖

大寒时节需要继续防寒保暖,尤其是保护暴露在外的部位,如头、面部、手足部。此外,如果室内经常开暖气或空调,需要经常开窗通风,最好再使用空气加湿器,以提高空气的湿度。

晒晒太阳更健康

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晒太阳要掌握方法,一般来说,应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时间为每天晒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饮食保阴潜阳

大寒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平日可食用一些滋阴潜阳且热量较高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另外,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