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晓华学习成绩差,很多老师认为他学业上无可救药。有一天,张老师发现他的作文本里夹着一页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wo靠近你如此多情难到你也把我当成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

张老师把晓华叫到办公室,帮助他改正了错别字并加上标点,重新组织成下面的样ì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wo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成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e

张老师露出赞许的神情,说:“看,这是一首很好的诗啊!”听到这句话,晓华原本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张老师又说:“诗言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你是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你也有你的梦想。”这是诗?我也能写诗?晓华非常激动,他没想到老师会给他这样的评价。张老师热情的鼓励驱散了他心中的阴影,坚定了他奋发向上的信心。从此以后,晓华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大进步,两年后,他顺利考取了大学。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答:材料中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要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赞美学生的优点。丶材料中,晓华学习成绩差,其他老师都认为他学业上无可救药,但张老师抓住了教育契机,发现了晓华在写作上有巨大发展潜能,并通过正面教育不断鼓励他,最终晓华在学习上取得很大进步,体现了张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差异性,学生和成人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张老师挖掘出晓华在语文写作上的独特性,单独与晓华进行交流沟通,并采取了针对性的帮教措施,帮他重新修改和完善了作文,张老师做到了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权益,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张老师对晓华的作文予以表扬,并积极鼓励他在写作上可以进一步发展,引导他树立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帮助晓华建立了自信心,说明张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1.材料:

为了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初三(6)班班主任熊老师趁同学们在操场上体育课时,去教室里仔细检查了每位同学的课桌和书包,果然“收获”颇丰,有好几个同学携带了游戏机、漫画书、娱乐杂志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熊老师没收了这些物品,并对这些学生说:“为了防止你们学习分心,老师暂时替你们保管,期末考试之后再还给你们。”

此外,熊老师在男同学李伟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封信。出于对李伟的关心,熊老师拆阅了这封信。令熊老师震惊的是,这竟然是李伟写给班里女生王森的情书。熊老师十分生气,也很庆幸自己及时了解到这个情况。为了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杜绝早恋现象发生,他在班会上读了这封信,并且严厉批评了李伟。周末,熊老师还特意去了李伟家进行家访,和李伟的家长说明了情况,并强调了早恋对孩子学业的不良影响,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李伟进行教育。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熊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答:材料中熊老师的教育行为有错有对,违背了爱国守法、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但符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是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方针政策的言行。材料中,熊老师私自搜查了每位同学的课桌和书包,随意没收学生的私人财物,不经过李伟的同意就私自拆阅他的信件,这些行为都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材料中,熊老师发现了李伟写给班里女生的情书,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读了这;封信,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考虑学生的自尊心。8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熊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严厉批评了李伟,这种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没有对李伟的正确教育引导,只要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全部没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9

(4)为人师表是内在要求。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材料中,熊老师利用周末对李伟进行家访,向家长说明情况,并强调了早恋对孩子学业的不良影响,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这些体现了熊老师尊重家长,做到了家校合作。

32.材料: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我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楚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两种相对本质的调和。假使他把原诗写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会显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只有原诗才恰到好处,因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刚象征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与内向,所谓戏剧型的与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所谓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些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蔼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一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摘编自余光中《猛虎和蔷薇》)

问题:

(1)文中的“猛虎”和“蔷薇”各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完整的人生应将这两种境界调和与统一”,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10分)

【参考答案】

答:(1)①“猛虎”和“蔷薇”分别代表人性的两面。“猛虎”代表人性中男性的一面,雄伟外向和阳刚。“普薇”代表人性中女性的一面,秀美内向且阴柔。

②“细嗅”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调和与统一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

(2)①人生既是战场,又是幽谷。有猛虎才能在逆境中立定脚跟,把握方向,创造伟大事业;有蔷薇才能体贴入微,细嗅人生,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②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

③完整的人生应将这两种境界调和与统一,如此,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才会做到心有猛,细嗅蔷薇。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99%都是习惯的杰作,在一个迅疾变化的时代,旧习惯和新规则同时并存。在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有的人或无动于衷,或手足无措,而有的人却能与时俱进,驾轻就熟。

【参考立意】

(1)写人生启示类:破旧立新,与时俱进;破除旧习惯,树立新规则。

(2)写教育启示类:教育的发展应破旧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