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健全的运动员不同,残奥会运动员都有身体上的残疾,运动员残疾等级不一样的话比赛就不存在公平。那么残奥会运动员是怎么划分残疾等级的?哪些残疾运动员属于同级?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残奥会项目都有自己的分级,总体上的障碍等级可分为肢体障碍、脑性麻痹、视觉障碍、脊椎神经损伤、学习障碍(简称智障)以及其他障碍。

残奥会运动员怎么分级别 残奥会运动员残障种类和划分规则

残疾运动员类型划分

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PPS(残奥会级别永久状态)、PRS(残奥会级别核查状态)和PNS(残奥会级别全新状态)。其中PPS不需要再进行分级,因为他们曾多次参加残奥会或者世锦赛,已有了准确分级。后两类运动员和首次参赛的运动员则需参加分级评定,以继续观察他们的分级是否准确。

残疾运动员等级划分

每个残奥会项目都有自己的分级,总体上的障碍等级可分为肢体障碍、脑性麻痹、视觉障碍、脊椎神经损伤、学习障碍(简称智障)以及其他障碍。

残疾运动员类别

在视力残障类别中,11级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级为符合最低视力残障标准。11级的比赛需要领跑员及戴上眼罩,而12级比赛的选手亦可要求领跑员。

20级:学习残障。选手的智商需符合参加项目的最低残障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所设定低于75的国际标准水平。

31至38级(径赛为32至38级):脑性麻痹,选手有手足徐动症、运动失调及肌肉张力过高等征状,令他们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腿部、身躯、手臂及手腕。

31至34级的选手通常需要维持坐姿进行比赛,而35至38级的选手的身体控制能力较高,可以用站姿进行比赛。

以大马本次夺得T36级100公尺金牌的莫哈末里祖安为例,参加这项级别比赛的选手在运动时,会出现四肢徐动的症状,上肢出现中度至严重的肌肉控制问题,下肢能表现良好的跑步动作,以及动态的平衡力较静态佳。

40级:身材矮小的选手,可能先天生长激素缺乏或后天疾病等影响。选手智力通常正常。

42到46级:肢体残障,但不需要使用轮椅的选手。

42至44级为下肢残障而45至46级为上肢残障。

51到58级(径赛只有51到54级):需要使用轮椅的选手。

在径赛,51到52级的选手通常上肢及下肢的活动能力都受到限制,而54级的选手的部份身躯及大腿则有较高的活动能力在田赛,51到54级的选手没有身躯及下肢的控制能力。通常54级的选手的上肢活动正常。

观众如何判断残疾运动员等级

残奥会比赛项目中,运动员的运动级别以一个英文字母加上一个双位数字组成。英文字母,则纯粹代表比赛的项目,比如F级为田赛(Field)、T级为径赛(Track)。

双位数字中的十位数值代表运动员的残疾类别,“1”字代表视障类别、“2”字代表智障类别、“3”字代表脑瘫、大脑麻痹或后天性脑损伤类别、“4”字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类别,及“5”字代表脊髓损伤及部份轮椅组的类别。

双位数字中的个位数值则代表运动员于残疾类别中的级别,数字越低代表残疾情况越严重,因此较高数值的残疾运动员,于竞赛中较少因残疾引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