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厅:强化教育保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强化教育保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把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人民群众对享有更加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优良营商环境提供教育服务保障,努力在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中贡献教育力量、展现教育作为。
基础教育方面
持续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
各地要坚持“早谋划、早布置、早实施”原则,加大力度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快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各环节工作进度,持续扩大学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
加快改造照明卫生标准不达标的公办中小学校教室,为孩子们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为群众休闲健身提供更多场所。
持续深化推进“双减”工作
各地要将“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校外培训治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优化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假期托管服务,按照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多途径、多形式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假期托管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假期看护难题。
切实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权利
各地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控辍保学”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教育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要优化简化入学转学手续,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等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要“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
职业教育方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各地要以实施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抓手,建设一批引领改革、对接产业、支撑发展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
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
各职业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快培育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供给,引导职业院校与工业(产业)园区共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高等教育方面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高校要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推动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开展重大技术供需对接,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聚焦我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特色优势,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推动重大科技任务与高层次人才紧密对接。
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引进国(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闽开展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交流合作。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高校要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强化线上线下招聘市场建设,优化校地企合作模式,汇聚更多就业资源和就业机会。
巩固扩大“百校走千企”行动成果,积极参与“全国中小企业人才供需对接大会”等活动,引导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
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健全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政策,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服务。
人才培养方面
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高校要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重点产业,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构建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的专业体系。加快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加大海洋高新、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供给,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人才短板。
职业院校要围绕发展社会服务产业需要,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养。
加大高层次人才育引力度
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国(境)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对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一事一议、一人(团队)一策”原则给予支持。
加快引进一批“留得住、用得好”学科领军型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打造若干高水平创新型团队、教学团队和研究生导师团队。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子女就学教育优待政策。
校园疫情防控方面
科学精准抓好校园疫情防控
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针对疫情防控形势,吃透上级政策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科学精准抓好校园疫情防控。
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准确掌握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健全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的进出校门管理机制,方便师生员工进出校门、有序流动,最大限度减少对师生学习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