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工科”建设

工科的变化比其他学科更快更多,工科教育也一直在变化中,新的工科专业不断涌现,新的工科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运用。这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也淘汰了很多旧产业,很多新的工程技术职业出现了,很多旧的职业增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新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源,以培养新时代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

毫无疑问,工科教育最先感受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变革,工科教育也最早启动改革。除前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还推进了以“新工科”为代表的“四新”学科建设与改革,尽管名义上称为学科建设,实际上它与各高校传统上所开展的学科建设并不一样。传统上,高校所谈的学科建设,主要是针对学科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而言,往往包括了在主要学科方向组织较强的师资力量,建立学科团队,建设科研平台,争取重要或重大研究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产出重要研究成果,形成学科实力优势。此外,是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组织研究生培养工作。从此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主要是关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与本科教育的联系不太紧密。“四新”学科建设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将其落实到本科教育上,要求从学科建设角度考虑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进步。

“新工科”建设尽管着眼于工科,但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意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这样来看,“新工科”似乎是由教育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一种外在于人的教育目的。满足社会需要是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动机所在,很多个人也把接受教育当作是求职谋生的主要路径。显然,不管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个人求职谋生,这都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理所当然的功能,也正因为有了这方面的功能,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动力,才有了全面普及教育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与其社会功能的拓展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社会功能的开发,高等教育很可能还处于精英化阶段,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热情,政府也不可能投入巨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以,加强“新工科”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之举,非常必要且重要。它有助于造就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原理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个人功能实现的,个人功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功能之间的中介,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功能实现的程度。所以,“新工科”建设在瞄准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应当立足人本身的培养,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加强人的品德、眼界、胸怀、科技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等要素的一体化培养,促进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

“新工科”建设虽由政府强势发动,但得到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就学科建设、教育工作、教学改革而言,高校发挥着关键主体作用。高校应转变角色,把政府动议转变为自身的自觉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谋划自身“新工科”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落实建设目标和任务,一方面加快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体现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改革再设计的一部分,高校应当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入手,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发展需要,适应新兴科技产业发展要求,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重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的着力点在工科,但不能唯工科谈工科,高校应当从工科创新发展要求出发,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重视文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重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在高校,但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大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构更有效的适应高新工程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新工科”建设的抓手在学科专业建设,但不能见物不见人,高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7JJD88009)的研究成果】

作 者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福建厦门 36100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 100191

来 源

《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期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