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校陆续公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部分媒体报道引出的话题“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迅速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随即,“为何清北毕业生去向那么受关注”、“体制内工作为何成为就业大热”等话题相继热搜热议。

清北扎堆儿,如何理解体制内内卷?

不少人认为,作为最优秀高等教育代表的清北学子,应该从事科研或者顶尖公司的顶尖工作,去考公务员,是人才浪费。千军万马独木桥考上清北,为什么毕业之后要选择工资并不十分丰厚,而又一眼望到头的公务员岗位?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系误读

实际上,在舆论背后,冷静下来看就业质量报告,就会发现真正达到清华毕业生总数七成的应是深造率,而不是进体制内。

清北扎堆儿,如何理解体制内内卷?

报告中称,清华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69.9%。

也就是说,是清华2021年签三方就业毕业生中约70%进了体制。且该“体制”概念为广义范围上,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内,而狭义范围上,传统的公务员才算作“体制内”。

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学子三方协议中,中国航天、国家电网、中核、中兵等大国重器尤为清华学子所爱。服务祖国,扎根基层的意识也极为强烈。三分之二进入党政机关的同学参与到基层选调中,去到祖国更需要的基层。

早在2019年,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当年就业的北大毕业生就有超过75%进入体制内。进体制,并不是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热了起来,而是一贯有之。

同样,在疫情之前,清华学子就业进体制的比例就达到了60%-65%,2021届毕业生中基层选调生增加了约100名,这一比例才达到了69.9%。

清北学子进体制也并非部分舆论中认为的,紧张的就业形势使得清北学子更偏爱铁饭碗。2021届清华签三方就业毕业生中去往民营企业的比例为26.8%,而国有企业的比例略低于民营企业,为23.8%;同比2020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民营企业就业率为26.2%,基本稳定。说明清华学子在就业形势紧张的局势下,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优秀学子对于就业仍有选择权。进体制内也只是一种选择,不必过度解读,更不必用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