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扎堆儿,如何理解体制内内卷?(3)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疫情重新燃起人们对公共部门的兴趣,一方面,疫情增强了人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经济衰退期,人们缺少其他选择,而公共部门的工作条件就显得相对具有吸引力。
受疫情和政策双重影响,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较为艰难,教培行业也已向公益性质转变,互联网、房地产行业收缩趋势明显。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们的心头好互联网大厂因加班严重,工作生活平衡、整体工作幸福感、职业成就感都低于平均值,也劝退了不少人。
此前,全国共有70万家教培机构,吸纳了上千万从业人员。据智联招聘《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教培行业7月发布职位数比政策发布前的3月下降32.4%,原教培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25岁以下群体的离职比例达57.6%。这部分从教培大潮中退下来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当年国考破200万的大军。
就业寒冬之下,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因其稳定性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
体制内再次受青睐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公务员离职潮:第一次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第二次出现在1990年代初;第三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2002-2003年。
这三次离职潮都紧紧跟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改革开放之初,不少老干部决心寻找更广阔的天地,选择经商。具有代表性的是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1982年王石从机关离职,到深圳创办公司,成为最早下海一批人中的一员。
9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起步,给了年轻人很多的空间。1992年有12万名公务员辞职,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2002-2003年的离职潮,据新华社报道,从2000年1月-2003年6月,全国(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下海”。
时代在变化,就业的口径对于优秀人才来说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宽泛。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年轻人的择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以清北为代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并不奇怪,因为优秀大学毕业生首先需要承担更多造福人民的责任。
1952年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开始了对清华大学办学定位的大调整。站在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建设人才的角度,蒋校长给清华定下了“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培养目标,他多次表示,清华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更多接班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一度成为清华事实上的校训。
而北大则更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鲁迅先生对北大的寄语:“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学而优则仕“,优秀的人才首先贡献给国家。对于清北等优秀学生扎堆进体制,也应在就业的角度之外,从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角度去理解。
刚刚过去的2021年底,33岁的清华硕士、选调生张昆仑担任诸暨市代市长。
“清华哥”张昆仑,选择来到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中间,以清华大学选调生的身份,先后担任金华市环保局局长助理、婺城区白龙桥镇党委副书记,如今又作为莘畈乡乡长,带领山乡百姓开启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新蓝图。 ,